《看咸陽》訊:8月5日,由咸陽市委宣傳部、咸陽市委網信辦主辦的“遇見咸陽·茯來茯往”網上主題宣傳活動走進三原縣,參觀了解三原小磨香油的制作過程,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王店孫木偶戲的魅力。
走進小磨香油制作工坊,純正的芝麻香油味兒撲鼻而來,正在大鐵鍋內沉淀的小磨香油色澤如琥珀,橙黃微紅、晶瑩剔透。據介紹,三原縣生產的小磨香油,因其特有的醇香口味兒和傳承百年的制作技藝,在全省乃至全國都獨樹一幟。據《三原縣志》等眾多史料考證,三原小磨香油最早始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當地獨有的水質、土壤等自然條件,都非常適合芝麻的生長,加上必不可少的優等石磨盤,逐漸使得三原縣成了全省最主要的小磨香油生產地,也成為三原縣非遺名錄里的一個代表。
近年來,經過三原縣政府不遺余力地宣傳、培訓并給予政策支持,不少小磨香油企業已經成功申請使用了國家地理標志,并享受免檢驗費、免標簽制作費等系列優惠措施。“地理標識的使用及非遺項目的加持,增加了三原香油的市場認可度,產品價格穩中有升,增加農民的收入。”企業門店老板說。
來到三原縣獨李鎮王店孫木偶戲表演現場,只見演員們舉起高約1.5米的撐桿木偶,配合當地人稱為“王店腔”的唱腔,精彩激昂的木偶戲就上演了。木偶頭原用木偶雕刻,大若小碗,舉起沉重。現在的木偶頭用石膏翻模,紙殼脫胎,結實輕巧,利于操作,并用拉線、撥棍等把眼睛和口舌裝成活動的,全部動作都是由演員靈活操作來完成。唱腔融合了秦腔和眉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悲倉蒼涼而又充滿激情,委婉細膩而又內斂剛烈,頗具秦地秦人之風采。
三原縣獨李鎮王店孫木偶戲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由于災荒饑謹,時代變遷,演出時斷時續,該技藝險些失傳。近些年在三原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大力挖掘打造這一民間藝術,王店孫木偶戲在本村鎮和周邊應邀演出,廣受歡迎。在第十一屆藝術節期間,受邀代表咸陽市參加表演,進一步推動了陜西本土文化的對外傳播,讓全國人民看到了王店孫木偶戲,了解了這一特色的非遺技藝。
(咸陽廣電全媒體記者 高啟紅 報道)
(責任編輯:高敏 審核簽發: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