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陽》訊:從一個村里出了名的“懶漢”,到帶動周圍貧困戶共同致富的帶頭人。乾縣峰陽鎮東胡村村民王建宏經歷了從思想到行動的轉變,如今,他的“王五養殖場”最多的時候有肉牛三十多頭。王建宏也成了貧困戶中出了名的致富帶頭人。
走進乾縣旱腰帶地區的峰陽鎮東胡村王五養殖場,兩座牛舍、成堆的飼料被打理的整齊有序。養殖場的廠長王建宏正在和兩位村民一起給牛喂草料。如今,王建宏的養殖場已經初具規模。可是三年前,王建宏卻是村里出了名的“懶漢”。2016年之前,王建宏獨自帶著女兒住在窯洞里,妻子多年前因為家貧離他而去,從此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家里的五畝多地也沒什么收成。
王建宏說:“咱這旱腰帶地區條件不行,靠天吃飯,有時候有種沒收的,一年收入就是一兩千元。”
2017年,政府部門舉辦自主創業培訓,村上鼓勵王建宏報名參加。通過創業培訓,王建宏也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向親戚朋友借錢買了一頭牛。在峰陽鎮勞動保障所所長王超的幫助下,王建宏申請了三萬元的小額貼息貸款,蓋起了牛舍。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資金困難,王建宏多次遇到瓶頸。每當這時,王超都會向他伸出援手。除了是王建宏貸款的擔保人,今年,王超更是以自己的名義向人社部門申請了5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幫助王建宏發展養牛場。
乾縣峰陽鎮勞動保障所所長王超說:“他只要能發展起來,我就不害怕風險。咱這地方不好發展,只要他想好好干,我就會支持。”
2017年,咸陽市實施旱腰帶土窯洞搬遷工程,由縣上補貼三萬多元、自己出資兩萬元,王建宏搬出了居住幾十年的土窯洞,蓋起了三間新房,在房子的后院建起了牛舍。如今,依靠養牛,王建宏早已還清了當初蓋房借的兩萬塊錢。
現在,王五養殖場存欄肉牛23頭,王建宏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他的養牛場里有30多頭牛。養牛場的規模發展起來了,王建宏這個曾經村民眼里的“懶漢”也成了別人學習的對象,在他的帶動下,東胡村的3戶村民也開始養牛,沒有經濟實力的貧困戶,就到王五養殖場打工,一天也可以拿到一百元的工資。現在,東胡村的三名貧困戶在王五養殖場里長期打工,每個月都能拿到2000元以上的工資。
王建宏的轉變,村民們都看在眼里,2018年,東胡村兩委會換屆,王建宏被村民們選入村委會擔任副主任。
東胡村黨支部書記蘇英說,王建宏以前可以說是對生活態度也不是很積極,但是自從參加了創業培訓,鎮上也幫著貸款,現在養牛也能掙錢了。村民們看到了他身上的改變,大家相信他,也希望他能帶動更多的人。
現在,王建宏的養殖場每年凈利潤超過四萬元。每天他都在養牛場里忙碌著,空閑的時候他還會指導幫助被他帶動的幾戶村民養牛。當初那個怨天尤人的 “懶漢”,如今成了村民眼中的脫貧致富帶頭人,旱腰帶地區的農民以實際行動邁步富裕幸福的小康路。
(咸陽廣電全媒體記者 楊睿寧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