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鵬,三原縣西陽鎮五聯村6組村民,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說起6年前與今的變化,他脫口而出:翻天覆地。
2014年,35歲的刁鵬作為家中4口人的頂梁柱,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長期的工作,更沒有穩定的收入,家中甚至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生活拮據,可以說窮的“叮當響”。眼看著別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再對比自己的現狀,他心急如焚,羨慕不已,不停地問自己“我也有手有腳能勞動,難道要這樣過一輩子?”此后,他像是覺醒般的四處奔走,開始了他的養殖“求經”路。
剛開始,他把目標瞄準了奶山羊,悉心照料期待收獲,但由于缺少養殖經驗,疫病防控不到位,產奶量不高效益不好,折騰了一番后,他陷入了迷茫和懷疑,一度想到了放棄。“多虧有政府和幫扶干部的及時幫扶!”2015年,幫扶干部帶著技術和資金,給刁鵬的養殖產業帶去了希望。
幫扶干部先是送來了奶山羊養殖書籍,之后又邀請技術人員進行養殖技術實操培訓,手把手教他如何做好疫病防控、如何飼喂、如何提高產奶量,在幫扶干部的幫助和鼓勵下,刁鵬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閑時間狠學養殖技術,終于慢慢地掌握了奶山羊的適應期、產奶期、提高單產的養殖技術。為給羊添飼料,清掃羊舍,他天不亮就起床,深夜還要再起來到羊圈觀察羊只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通過學習和實踐,現在的刁鵬已經掌握了全套養殖技術,成為了養殖“高手”。終于,通過政府15000元的資金扶持和幫扶干部的多方支持,他的養羊規模從三五只發展到了目前的42只,日均鮮奶產量達60多公斤,每天產生300多元的經濟效益。41歲的刁鵬也終于一步步走出了生活的“泥潭”,走向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2016年。刁鵬以養殖收入穩定脫貧,但他沒有就此止步,隨著養殖數量的增多,圈舍緊缺,他盤算著擴建棚舍,擴大規模,但四處尋找場地均無結果,苦悶之下他向駐村干部和村干部尋求幫助,終于通過多方努力,協調到了10余畝養殖場地,新建圈舍300平方米。場地有了、養殖技術也掌握了,刁鵬也有了新的目標——肉牛養殖。2019年他利用手中的資金購買了8頭秦川牛,通過追肥育肥,年底凈收入3萬元。肉牛養殖的利潤使他嘗到了甜頭,新生的小牛犢他全部留下,繼續養殖并不斷擴大規模。
如今,刁鵬的養殖場已經發展奶山羊42只,肉牛存欄16頭。看著羊舍里恣意撒歡吃草的羊和肥壯的肉牛,刁鵬不禁泛起了淚光。“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幫扶干部的幫助,讓我改變了窮困的面貌,讓我的孩子能安心上學,讓我能和別人一樣過上好日子”。
(《看咸陽》通訊員 張寧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