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強是一名共產黨員,自2013年8月起,先后被派駐三原縣安樂鎮新莊王村、渠岸鎮大吉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積極發揮個人力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被多次評為縣級優秀公務員、“百千萬”優秀駐村干部,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青年扶貧先鋒”等榮譽稱號。
入戶走訪是掌握社情民意和群眾需求的重要途徑,從駐村工作第一天起,許志強就堅持逐戶走訪,深入調研村情民意,特別是針對部分白天外出務工不在家的群眾,他就犧牲休息時間,利用晚上或節假日登門走訪。多少個夜晚,當人們已經下班回家,他還在村子里敲著某戶晚歸村民家的大門;多少個周末假日,當同齡人陪著孩子、老人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他還在村委會分析梳理走訪情況。許志強清晰記得有一次晚上去群眾家里,群眾開門后很驚訝的說:“你們不是白天上班嗎?咋這么晚還工作?”當他說明原由后,主人對他認真負責的態度很是贊賞,連忙熱情的招呼他進屋,讓坐、端茶倒水,并敞開心扉與他促膝長談,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每次走訪,針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他總是一邊詳細的進行記錄,一邊回復解答,對能解決的立即想辦法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迅速向單位或相關部門反映,爭取在回訪時給群眾滿意的答復。
2018年3月26日,三原縣老干局局長辦公室接待了兩位不平常的“客人”——新莊王村曹彩俠夫婦,他們為駐村工作隊員許志強送來了一面“駐村幫扶結深情,無私奉獻到家里”的錦旗。原來是因為在安樂鎮新莊王村駐村期間,許志強多次與該村低保戶曹彩俠聊起她在獄中服刑的兒子,老人總是心情黯然。18年年前,兒子寫來一封信,在信中表達了對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但又擔心老人的身體不愿他們來回奔波。老人憂郁的嘆了口氣說:自己已經四、五年都沒有去看兒子了。志強立刻明白了兩位老人和孩子的憂慮,并一直把這件事情記在心中。年后天氣逐漸轉暖,志強跟兩位老人提出開自家車陪他們去漢中看望兒子,不讓他們承擔任何費用,起初他們不肯,在志強多次勸說下終于一行三人,奔赴300公里之外的漢中監獄。漢中監獄管理人員了解情況后,也被他的行為所感動,積極安排了會見工作。當曹彩俠的兒子聽到志強說:“你不要擔心家里,在這里好好改造,爭取減刑,早日出來孝敬父母,回報社會,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了,有困難政府都會給予幫助的、還有我們這些駐村干部、包村干部以及相親鄰里都會幫忙的”,聽到這里時孩子已經熱淚盈眶了,不斷的鞠躬,連連答道:“自己一定會在監獄里好好改造,多立功,爭取減刑,早日出去孝敬父母,回報社會。”看望完曹彩霞的兒子,他們直到晚上八點多才回到村子,曹彩俠執意要挽留志強吃晚飯,可是被他婉言謝絕了。次日,他照常工作,直到見到錦旗,所有人才知道了漢中之行。局長問起此事,他只是笑著說了句:“沒啥!我有車有人,方便,幫他們了一件心愿也是應該做的。”其實,由于自己的車年代已久,不能上高速跑遠路,車還是他借的呢。
2019年,在渠岸鎮大吉村駐村期間,通過入戶走訪,了解情況,得知貧困戶武宏斌夫婦居住危房,但不符合危房改造有關政策的情況后。他立即與工作隊其他成員商議解決辦法,并積極與鎮、村、幫扶單位主要負責人溝通、商議,多次奔波于單位、鎮政府、縣級有關部門尋求解決辦法。最終確定由鎮政府、幫扶單位(資助7000元)及貧困戶本人三方出資,為其另建安全住所。目前,該戶新建安全住房,已完全竣工,貧困群眾已入住了安全房屋。在得知貧困戶王愛蓮想去醫院治療眼疾的需求后,又了解到王愛蓮老伴去世多年,兒子又因意外不幸去世,孫子在外地上學的情況,許志強直接拉著王愛蓮去了三原縣眼科醫院,等到做完所有的檢查已經是中午十一二點了。王愛蓮說:“小許,已快十二點了,咱們在縣里吃了飯再回去。”志強連忙答到:“姨,吃啥飯呢,咱不花那錢,縣里離咱村近,十幾分鐘就到了,把你送回去,我去鎮政府灶上吃飯還便宜呢!”他一邊說著一邊就啟動了車,就這樣急匆匆的回到了村里。在王愛蓮下車那一刻,他發現老人悄悄地在車副駕座位上留下了50元錢,許志強馬上下車攔著王姨說到:“姨,你這是干啥呢,你這樣的話還不如自己搭個車去縣里,沒啥呀,這也是我們的工作,你不用這樣啊!”說完他立刻扭頭開著車就走了。
在安樂中心新莊王村駐村初期,群眾環保意識差,整個街道又臟又亂,針對這種情況,他一方面通過張貼宣傳畫,發放衛生手冊,加大宣傳力度,改變群眾思想認識;另一方面以“美麗鄉村建設”活動為契機,多次往返于村、鎮與幫扶單位之間,協調溝通,建言獻策,爭取70萬元項目資金,硬化水泥道路1.8公里、拓寬路基1382平方米、鋪設滲水磚2270平方米、修建花池620平方米、修建羅馬花柱透視墻335平方米、粉刷墻體4480平方米、制作墻體宣傳畫300平方米、改廁15個、建設公廁一個。現在的新莊王村,人居環境優美,群眾安居樂業,到處一片干凈、整潔、美好的景象!
2019年調動至渠岸鎮大吉村,他繼續積極發揮作用,多方協調,為大吉村硬化通村及生產道路3公里、打深水井4眼、架線800米、修建排水管道100余米。特別是協助該村成功引進總投資3250萬的富硒蔬菜設施大棚基地項目,流轉土地500余畝,含9戶貧困戶土地23畝,助力貧困戶年增收1.84萬元,增加了群眾收入,也為村域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看咸陽》通訊員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