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龍,男,漢族,陜西永壽人,中共黨員,1971年2月出生,大學學歷。1989年開始參加工作,2012年2月任常寧鎮鎮長,2016年6月開始擔任常寧鎮黨委書記。他扎根農村31年,充分了解農村農民的生活狀況以及具體現實困難。5年來在脫貧攻堅戰線上他以堅定的黨性和務實的工作作風履行著一個共產黨人的神圣使命。截止目前,全鎮已脫貧2714戶10945人,剩余貧困人口134戶28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8%。
調研規劃破難題,做情系群眾暖心人
常寧鎮屬東北部黃土破碎塬溝壑區,全鎮面積為164.2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10279戶41854人。脫貧攻堅工作以來,他牽頭組織開展分模塊調研工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常寧鎮實際,審核制定常寧鎮脫貧攻堅工作方案,精準扶貧實施規劃,產業、就業、教育等“八個一批”脫貧攻堅作戰方案,實現了脫貧攻堅工作掛圖作戰,各級壓實責任,掛牌督戰。如今的常寧鎮,農村建設有聲有色,全鎮通村公路達100%,自來水入戶100%,力電入戶100%,各類矛盾糾紛調處率達到98%以上;新農合、新農保參合參保率達到99%以上;建成標準化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4個,村文化舞臺11個,老年活動中心12個;創建標準化文化站15個,市級文明村15個、市級環境保護示范村5個;一村一品等農村新型產業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穩步攀升,2019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900元。
交流溝通建平臺,做培育人才引領人
鄉村發展,關鍵在人,如何才能吸引擁有先進技術和高水平的“外鄉人”、留住了解家鄉掌握實際情況的“自家人”,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接地氣的“接班人”,這都成為他每次向別人請教、思考的問題。經過一系列的調研、請教、外出訪談,他帶領領導班子研究制定常寧鎮人才吸引發展規劃。大力加強后備力量。在農村黨員中,不斷培養農村后備干部。目前全鎮共培養后備干部170名,實用人才50名。為了給在外創業就業人士與政府部門之間對話交流搭建平臺,他組建常寧鎮“同心同德、共謀發展”在外創業就業人士微信交流群,他在里面經常親自宣傳常寧鎮的產業發展規劃以及相應的扶持政策,也第一時間答疑解惑,為回鄉創業人士創造和搭建良好的環境和保障,為常寧鎮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截止目前,返鄉青年回鄉創業43人,進入村級班子4人。
產業就業共發力,做農村發展開路人
在基層工作31年,他一直以來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群眾能過上好日子。在他的帶領下,先后在各村建立產業基地、扶貧車間累計21個,每年在基地、車間長期性和季節性務工農戶有2000余人。2020年以來先后安排554名貧困勞動力赴鎮域內各產業園區務工。尤其是陜果常寧基地在春季建園、管護中吸納帶動當地12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有效防止了因疫失業返貧。同時根據摸排情況和貧困群眾就業需求,開發公益崗位220個,跨省點對點輸送安徽滁州立訊電子務工人數34人。按照“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結合常寧鎮“做優兩果(蘋果、雜果)、壯大兩畜(生豬、肉牛)、突出兩特”的產業發展思路,他鼓勵農戶以資金、土地、貧困戶小額信貸等形式入股參與生豬和肉牛養殖、蘆筍以及蘋果種植等,截止目前,建成20個產業扶貧基地,帶動貧困戶均達200戶以上,涌現出6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產業扶貧的新發展局面。全面完成了蘆筍、中藥材種植、光伏產業、萬頭養殖基地等4個園區建設,引進正大、海升、溫氏等龍頭企業,新建產業6個。注入24個承載主體產業發展資金443萬,完成產業項目資金215萬,帶動貧困戶689戶。
“三變”改革促增收,做農村經濟規劃人
為了發展村集體經濟,他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創新。自2017年起,依托縣級以獎代補資金盤活壯大村集體經濟5家,累計注入資金140萬元,帶動貧困戶228戶實現年分紅收益8.4萬元;2018年通過財政涉農整合資金累計帶動集體經濟組織11家,涉及資金325萬元,帶動貧困戶1161戶實現年分紅收益19.5萬元;2019年研究決定對全鎮24家集體經濟組織注入產業發展資金443萬元,累計帶動貧困戶1949戶,預計年可收益分紅21.264萬元。在“三變”改革過程中,他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為重點,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農村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聚焦清產核資、股權折算和成員身份界定三個環節,把握嚴格工作程序、科學運營管理兩個關鍵,對全鎮所有村的資產進行折股量化,委托第三方賬務統一管理,堅持農民集體所有不動搖、農民權利不受損,全力創建“三變”改革示范點,多途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目前全鎮36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運行情況良好。
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郭志龍同志不忘初心、勇于擔當,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把群眾的關切、期盼作為工作的重點,不斷攻堅破難,不斷改革創新,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取得了工作實績,也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一定會繼續以“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為出發點,繼續擔當、創新、奉獻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看咸陽》通訊員 郭志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