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錦繡繁華的京畿之地到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從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到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一年多來,崔海濤這位北京小伙子、這位中國銀行的“金領”用一腔熱血在馬成寺這片土地上寫下了壯麗的詩行,他的名子將被這里的人們永遠銘記。
2018年12月,中國銀行選派干部到咸陽開展定點扶貧工作,崔海濤踴躍報名,主動申請來到咸陽市最偏遠的長武縣巨家鎮馬成寺深度貧困村任“第一書記”。這一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很多路面都結了冰,崔海濤自己開車從北京一路向西,翻越千山萬水,風塵仆仆地來到馬成寺村。
說實話,看慣了都市里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他,初來這里時真的很不習慣,面對這個陌生、荒涼又貧脊的小山村,他的心里充滿了對家人的無限思念。
既來之則安之。看著這里樸實善良的鄉民,見到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崔海濤克服生活上的各種困難,決心在這里大干一場,讓他們過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崔海濤:“我們中國銀行在咸陽北四縣定點扶貧三個深度扶貧村,馬成寺就是其中一個,我一定用好用足各項幫扶資源,帶領這里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馬成寺村位于長武縣河灘地帶,水源充足,適合發展大棚蔬菜,也很適宜菌類生長。他找準村里的這一發展優勢,募集到中國銀行無償援建資金49.98萬元,為馬成寺村村集體回購設施大棚53個,加上縣、鄉扶貧資金援建的100余個大棚,建成馬成寺村設施農業大棚基地。通過引進專業的種植團隊,村內的食用菌和蔬菜種植產業逐步走上了正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每年村合作社可獲得大棚租賃收入近10萬元。”同時,這里用工需求量大,每年用工約1400人次,村民不出遠門就可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今年6月底,馬成寺村培育的70余畝大球蓋菇喜獲豐收,看到深山里種出了致富菇,村民們高興地心里樂開了花。
據了解,他們除了銷售鮮菇,還打算對其進行烘干和鹽漬處理,產業鏈延長后,效益會更好,用工量也會更大。
與此同時,崔海濤還帶領群眾發展電子商務,讓村里的農副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看著馬成寺群眾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的柿子樹崔海濤又發現了一個致富之道。馬成寺的柿子品質不錯,但是卻不成規模、銷路不好、價格較低,所以群眾從沒想過要靠柿子增收,長久以來任其自生自落。
崔海濤進行一番市場調查后,認為必須對柿子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品相才能賣個好價錢。于是,崔海濤自掏腰包和駐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戶上門收柿子,先試制的500公斤柿餅品質不錯,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隨后,他牽頭從渭南市富平縣引進800株柿子樹苗,擴大種植規模,改善和豐富柿子品種,并邀請相關企業、高校的技術人員和專家來村上現場指導。經過實地考察,專家們認為馬成寺村生產的柿子更適合加工柿子醋,這樣就可以把柿子產業鏈條給延長了。
在崔海濤的策劃推動下,馬成寺村柿餅、柿子醋加工廠建設方案已正式獲批,并成為馬成寺村今年產業發展的重點工程和頭等大事。中國銀行也為該廠批復了無償援建資金241萬元,解決了工廠建設資金的難題。工廠建成投產后,每年不僅可加工300噸柿餅、柿子醋,為村集體經濟創造近15萬元收益,為本村及周邊村子提供近數十個工作崗位。
為了改善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崔海濤先后爭攬了巨路塬區集中供水水源工程建設、鄉風文明中心建設、設施農業大棚扶貧、柿子加工廠建設、巨家鎮易地移民搬遷安置小區空氣源熱泵模塊機組取暖、便民愛心磨坊采購、鄉風文明中心衛生廁所改造等7個涉及馬成寺村的中國銀行無償援助項目,累計金額約1150萬元,項目數量及金額均列咸陽市“北四縣”貧困村之首,切實推動中國銀行在馬成寺村定點扶貧工作上水平、上臺階、上格局。
不畏山海,為你而來。經過一年多的傾心幫扶,馬成寺深度貧困村發生了美麗的嬗變,如今這里已是一座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設施齊全的新農村,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周末還有城里人來這里游玩。
大家都說,"海濤是個好小伙,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近期,崔海濤的扶貧事跡先后被《陜西日報》、中國銀行網站報道,引起許多人的關注。
他說:在馬成寺的日子,讓我得到了成長與歷煉,為自己以后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基層經驗,我將繼續發揮中行人的奉獻精神,為群眾們辦實事、辦好事,與這里的人們共同實現全面小康的夢想!”
(《看咸陽》通訊員 白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