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信心比黃金重要,我非常贊同這句話。是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庸的。《平凡世界》里孫少安、孫少平、田曉霞他們雖生在貧瘠的陜北的山溝溝,但他們的精神是充盈的、是不屈的,他們演繹了一曲曲不凡之歌,他們終究是偉大的,因而也成為許多人的精神楷模。今天我要講述的戰貧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位不平凡的漢子,他用不屈的精神、辛勤的勞作、助人的快樂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戰貧之星……
不甘貧困——不向貧窮和生活的磨難低頭
閆拴平,是我曾包抓的韓家鎮車家莊村六組人,是一個很熱情、很樸實的中年漢子,和他聊起來,你會覺得這個人壓根不是貧困戶,因為他對貧困的認識、他對發展養殖業說得頭頭是道、他對未來發展的清晰思路。這樣的一個人因為女兒的先天性腦癱疾病,讓他和妻子操碎了心,需要他和妻子常年照顧,家中僅有的種養所得收入,都用在了孩子常年的看病上。最初,他本人還是不愿當貧困戶的,他覺得自己有手有腳,日子會慢慢熬出來的。但出于對他家庭情況的理解和同情,鎮村干部、鄰里鄉親也都是一致同意將其納入貧困戶。在被納入扶貧對象后,他本人沒有坐等餡餅掉下來,沒有因為黨和政府的免費福利而沾沾自喜,相反他的志氣更大、對生活信心滿滿,他不氣餒、不向命運低頭,沒有被家庭貧困所打倒。為摘掉貧困帽子,他不等不靠,在鎮黨委和幫扶干部的多方鼓勵引導和政策扶持下,積極發展養豬產業,讓窘迫的生活燃起了希望之光。
創業戰貧——用勤奮和好學鑄就自強不息之路
2015年,在韓家鎮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大力幫扶下,閆拴平爭取產業扶持資金和自主創業資金2萬元,購回了2頭能繁母豬、20頭黑豬、15頭白豬搞起了養殖。一方面,他自己虛心請教周邊村的養殖大戶,一方面,他積極參加市里、鎮里組織舉辦的養殖技術培訓班,認真學習養殖技術和防疫知識,減少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本領,走上了創業路。
勤奮是創業者的基本素養。脫貧戶閆拴平就是這樣一個勤奮的創業者。他說:“我對這豬也不懂,自己一邊養一邊摸索,點點滴滴記在本子上,啥時給豬打針、吃藥,有時候豬有啥異常,自己不懂就向獸醫站打電話詢問。”
閆拴平邊干邊摸索,不懂就學、就問,問獸醫站的技術人員,問鎮內外的同行。為了解決養豬飼料問題,他承包了本村其他群眾不愿耕種的20余畝地種植玉米、苜蓿等給豬做飼料。為減少外購支出,他個人籌措資金購置了粉碎機、旋耕機等農用機具,研究飼料配方,大大減少了養豬飼料成本。
有了勤奮就有了不斷向上的那股子勁頭,就有了不斷前行的生活奔頭。脫貧戶閆拴平說:“我還想栽幾畝果樹,還承包了20畝地給豬種飼料,豬糞可以給蘋果樹上,再給我包的這20畝地一上,打的玉米就給豬吃了。”
飲水思源——脫貧不忘黨恩和鄉親
閆拴平用自己的雙手演繹了一曲戰貧之歌。從最初的幾頭到十幾頭再到現在的幾十頭的養殖規模,他已經完全脫貧,孩子的病情也逐漸好轉,生活的希望之光越來越亮,美好的生活道路也越來越平坦、越來越寬闊。在脫貧的路上,閆拴平沒有忘記黨和政府對他的關心與幫扶,他積極參加村里的大事小情,熱心村級公益事業,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從大年初二開始就自愿參加村上的防控工作小隊,宣傳防控知識,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謝黨和政府。他更沒有忘記曾經幫助自己發展養豬產業的鄉里鄉親。他用學到的養殖技術帶動周邊閆練鋼等10余戶群眾發展生豬養殖,戶戶養殖規模都達二三十頭以上,成了遠近有名的養殖明星。
閆拴平脫貧了,在一定程度上也真的可以說是創業成功。仔細分析來看,這里邊有黨和政府的引導支持、有幫扶干部的大力扶持,但最重要的是有他本人的不屈、勤奮、好學,有他的感恩!其實只要我們身邊每一個貧困戶都能樹立起戰勝貧困的堅強決心,有不向窮困低頭的志氣,有辛勤的勞作和付出,前方可期的美好的生活一定會像春天田野里盛開的百花——永遠昂揚抬頭!
(《看咸陽》通訊員 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