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里的孟姜塬,果樹向人們分享了甜蜜后,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杈。村子里,游子陸續歸鄉,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神情舒展開來,忙著收拾屋子、備年貨。
1月30日,記者走進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孟姜塬村,69歲的村民石喜民正和妻子收拾新買的帶魚。“再過兩天,娃和他媳婦就回來了,給娃做點兒好吃的,好好過個年。”石喜民笑呵呵地說。
石喜民的兒子在華為西安研究所工作,早就勸石喜民去西安一起住,但石喜民就是舍不得他種了一輩子的地。
地也沒讓石喜民失望。他種了五六畝桃樹、100來棵柿子樹,每年收入10萬余元。
“我們的桃個大、顏色好,完全不愁賣。9個桃子裝一盒,最多時候賣120元。外邊來的游客多,桃子不出地里就賣完了。”石喜民說。
近年來,孟姜塬村以發展特色鮮桃產業為抓手,引導果農標準化、現代化種植,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甜桃品質得到提升。此外,依托“桃花經濟”和孟姜女文化,孟姜塬村發展起鄉村旅游業。連續舉辦十幾屆的“桃花節”、每年夏天舉行的“桃王賽”、“千畝桃園”鮮桃采摘觀光旅游示范基地以及新建成的“姜女故里·秦人村落”風景區,吸引大量游客觀光賞玩,在為村子注入生機的同時,還帶動鮮桃、柿子柿餅、花椒等農特產品的售賣。
“村里經常請專家來教技術。以前村民們不懂,只知道給地上化肥,但一見氮肥,桃的品質就不好。我們現在都是以農家肥為主……”石喜民談起種桃技術,儼然就是一個“土專家”。
在大力提升鮮桃產業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孟姜塬村還把目光聚焦在柿子產業上。
在孟姜塬村,幾乎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種了幾棵柿子樹。孟姜塬的鮮柿個大肉厚,但一直沒有形成規模,主要靠商販上門收購,沒有市場定價權。2022年,孟姜塬村建起柿餅加工廠,按照“產加銷一條龍”的發展思路,推進甜柿特色果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與王益區科技館合作,探索加工柿子醋、柿子酒等產品,讓群眾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春有桃花,夏有蜜桃,秋有柿子花椒,加上草莓、蘋果、番茄,我們孟姜塬是‘紅色’的。這些‘紅色’產業讓村民的光景也紅火了起來。”孟姜塬村黨委書記王曉夢說,村里打造“孟姜紅”品牌,建成品牌展示中心,對桃、柿子、蘋果等產品統一設計包裝、宣傳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30萬元。
(群眾新聞)
(責任編輯:李璐 審核簽發:韓芳)